在线COD监测仪的进样管路是水样进入仪器的关键通道,长期使用易附着悬浮物、有机物残留及试剂沉淀,导致管路堵塞、污染或交叉干扰,影响检测数据准确性。需建立 “日常清洁 + 定期深度清洁” 的双重清洁机制,结合管路特性与污染物类型选择适配清洁方式,确保管路始终处于洁净通畅状态。 清洁前的准备工作需保障安全与清洁效果。首先需暂停仪器进样程序,关闭进样泵电源,避免清洁过程中仪器误启动;若管路内残留高浓度水样或腐蚀性试剂,需先通过仪器自带的 “排空” 功能将残留液体排出,防止清洁时液体溢出或与清洁剂发生不良反应。准备适配的清洁用品,包括超纯水(用于常规冲洗)、专用清洗剂(如弱酸性清洗剂、酶清洗剂,需与管路材质兼容,避免腐蚀管路)、软质清洁毛刷(用于疏通轻微堵塞)、压缩空气(无油无水,用于吹干管路)及清洁容器(用于收集清洗废液),同时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防止清洁剂或残留水样接触皮肤。 日常清洁需高频次开展,防止污染物累积。每日仪器停机后,启动进样管路的自动冲洗程序(若仪器具备),用超纯水对进样管路进行 1-2 个循环冲洗,冲洗时间需覆盖管路全长(通常每次冲洗 5-10 分钟),确保将管路内残留的水样、未反应试剂冲洗干净;若仪器无自动冲洗功能,需手动连接超纯水容器与进样口,开启进样泵,让超纯水缓慢流经管路,从出口排出,过程中需观察出口水流是否顺畅,判断管路是否存在轻微堵塞。日常清洁后需关闭进样泵,断开超纯水连接,用压缩空气从进样口缓缓通入,将管路内残留水分吹干,防止潮湿环境导致微生物滋生或有机物残留附着管壁。 定期深度清洁需针对顽固污染物与潜在堵塞,通常每 1-2 周开展一次。若进样管路内壁附着较多有机物残留(如监测高浓度有机废水后),需配制弱酸性清洗剂(如稀盐酸溶液,浓度需参照仪器说明书,通常为 1%-5%),通过进样泵将清洗剂缓慢泵入管路,浸泡 15-20 分钟,期间可间歇性开启进样泵,让清洗剂在管路内流动,增强清洁效果;浸泡完成后,用超纯水反复冲洗管路 3-4 次,直至出口水样 pH 值与超纯水一致,避免清洗剂残留腐蚀管路或干扰后续检测。若管路出现轻微堵塞(如水流变慢、进样量不足),需先排查堵塞位置(通过分段检查管路出口水流),再用软质清洁毛刷轻轻疏通(毛刷直径需小于管路内径,避免划伤管壁),或用超纯水高压冲洗(压力需适中,防止管路破裂),疏通后需用超纯水冲洗管路,确保堵塞物完全排出。 清洁后的验证与记录是保障清洁效果的关键。清洁完成后,启动仪器进样程序,抽取超纯水作为空白样品,检测空白值是否符合仪器要求(通常空白值需接近零且稳定),若空白值异常,需重新检查管路清洁情况,排查是否存在残留污染物;同时观察进样量是否准确、水流是否平稳,判断管路是否通畅无堵塞。建立进样管路清洁台账,记录清洁时间、清洁方式(日常冲洗 / 深度清洁)、使用的清洗剂类型与浓度、清洁后的验证结果(空白值、进样量)及异常情况(如堵塞位置、处理方式),便于后续追溯清洁效果,优化清洁周期(如监测高污染水样时缩短清洁间隔)。 清洁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需严格遵守,避免损坏管路或影响仪器性能。禁止使用硬质工具(如铁丝、金属毛刷)疏通管路,防止划伤管壁导致污染物更易附着;清洗剂需与管路材质匹配(如聚四氟乙烯管路可耐受多数酸碱,橡胶管路需避免强氧化性清洗剂),使用前需查阅仪器说明书确认兼容性;清洁废液需按环保要求收集处理,不得直接排放(尤其是含酸、碱或有机物的废液);长期停机前,需对进样管路进行深度清洁后吹干,再密封进样口与出口,防止灰尘进入管路,确保停机期间管路状态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