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汞监测仪运行中会产生含汞废液(如检测后残留的试剂混合液、校准废液、清洗废液等),汞及其化合物具有高毒性、难降解性,若管理不当会造成土壤、水体污染,危害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需遵循 “分类收集、安全储存、合规处置” 原则,规范全流程管理,具体指南如下。 一、废液分类与收集管理 1、废液分类标识 在线汞监测仪产生的废液需按成分差异分类收集:将含汞浓度较高的检测废液(如显色反应后的混合液、标准溶液校准废液)与含汞量较低的清洗废液(如管路冲洗液)分开存放,避免低浓度废液稀释高浓度废液,增加后续处理难度。每类废液需使用专用收集容器,容器外贴清晰标签,标注 “在线汞监测仪废液”“废液类型(如高浓度含汞废液 / 低浓度清洗废液)”“收集日期”“产生单位” 等信息,防止混淆或误用。 2、收集容器选择与使用 收集容器需选用耐腐蚀性强、密封性好的材质(如聚四氟乙烯、高密度聚乙烯容器),避免容器被废液腐蚀导致汞泄漏;容器容积需适配废液产生量,不宜过大或过小,通常选择 10-20L 规格,便于搬运且减少废液长期储存风险。使用前需检查容器完整性,无破损、渗漏;首次使用前用去离子水清洗并晾干,避免容器残留杂质与汞发生反应。收集时需通过仪器自带的废液排放口或专用导流管缓慢注入,避免废液溅出,若不慎洒落,需立即用专用吸附材料(如含硫吸附棉)清理,防止汞扩散。 3、收集过程控制 废液收集需做到 “日产日清”,避免废液在仪器内长期积存;每次收集后需及时盖紧容器盖子,确保密封,防止汞挥发至空气中造成大气污染;收集过程中需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毒面具、丁腈手套、防护服),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或吸入汞蒸气。若仪器配备自动废液收集系统,需定期检查系统管路密封性,防止管路老化渗漏,同时设置液位报警功能,当收集容器即将满量时及时提醒更换。 二、废液安全储存管理 1、储存环境要求 废液储存需在专用储存间内进行,储存间需通风良好(如安装防爆排风扇),避免汞蒸气积聚;环境温度控制在 5-30℃,避免高温导致汞挥发加剧或低温使废液结冰胀裂容器;储存间需远离火源、热源及强氧化剂,防止废液发生化学反应引发安全事故;同时远离饮用水源、食品储存区及人员密集区域,设置明显的 “有毒废液储存区” 警示标识,严禁无关人员进入。 2、储存过程防护 储存期间需定期检查收集容器状态,每日观察容器是否有破损、渗漏,标签是否清晰,若发现问题需及时更换容器并重新标识;每周测量储存间内空气中汞浓度,确保符合安全限值,若浓度超标,需加强通风并排查泄漏点;高浓度含汞废液与低浓度清洗废液需分区存放,间距不小于 1 米,且高浓度废液放置在下层,防止泄漏后污染低浓度废液。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通常不超过 3 个月,避免废液变质或汞形态转化(如 elemental mercury 转化为更难处理的有机汞),增加处置难度。 3、应急防护准备 储存间内需配备应急处理物资,如含硫吸附剂、中和剂、泄漏处理工具(如专用铲子、吸液棉)、急救箱等;制定汞泄漏应急预案,明确泄漏后的处理流程、责任人员及联系方式;定期组织人员开展应急演练,确保发生泄漏时能快速、规范处置,减少污染范围。 三、废液转运与合规处置 1、转运环节管理 废液转运需委托具备危险废物运输资质的单位进行,签订正式运输合同,明确双方责任;转运前需对收集容器进行加固包装(如用防震泡沫包裹容器,放入专用转运箱),防止运输过程中容器碰撞破损;转运时需随带废液特性说明(如含汞浓度、主要成分、危险特性),供处置单位参考;转运车辆需符合危险废物运输标准,配备 GPS 定位、应急防护设备,运输路线需避开敏感区域(如水源保护区、居民区),运输过程中严禁随意停靠或装卸。 2、合规处置要求 废液需送至具备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专业处理,禁止擅自倾倒、填埋或稀释排放;处置前需向处置单位提供废液详细信息,配合进行成分检测,确定适宜的处置工艺(如化学沉淀法、吸附法、蒸馏法等),确保汞的去除率符合国家标准;处置完成后,需要求处置单位出具危险废物处置联单,联单需详细记录处置单位名称、处置日期、处置量、处置工艺及达标情况,妥善保存联单至少 5 年,以备环保部门检查。 3、处置后追溯与评估 定期对废液处置情况进行追溯,核查处置单位是否按规定流程处理,防止 “非法转移” 或 “虚假处置”;每年开展废液管理评估,统计废液产生量、处置量,分析废液产生原因,优化在线汞监测仪运行参数(如减少试剂用量、提高反应效率),从源头减少废液产生量;同时总结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完善管理制度,持续提升废液管理水平。 此外,需建立在线汞监测仪废液管理台账,详细记录废液产生时间、类型、数量、收集人、储存情况、转运信息及处置结果,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掌握废液分类、收集、储存及应急处理技能,严格遵守管理规范,从人员、制度、流程多维度保障废液管理合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