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浮标水质监测站长期处于露天水域环境,易受暴雨、强风、低温、雷电等恶劣天气影响,导致设备损坏、数据丢失或监测中断。需建立 “事前预防 — 事中管控 — 事后恢复” 的全流程应对机制,结合天气类型制定针对性防护措施,保障浮标站硬件安全与监测数据连续性,为湖泊水质管控提供可靠支撑。 
恶劣天气来临前的预防准备是降低损失的关键。需建立气象预警联动机制,通过对接气象部门数据,提前获取暴雨、强风、寒潮等天气预警信息(通常提前 24-48 小时),为应对工作预留充足时间。针对不同天气类型开展专项检查:强风来临前,需加固浮标锚系系统,检查锚链、锚碇的牢固性,若浮标配备可调节浮力装置,需根据预报风力调整浮力至适宜范围,避免浮标过度摇晃或倾覆;暴雨来临前,需检查浮标舱体密封性,加固舱盖密封条,防止雨水渗入损坏内部电路,同时清理浮标周围水域的漂浮杂物,避免杂物缠绕传感器或管路;低温冰冻来临前,需为水样管路、传感器等易冻部件包裹保温层,对需要运行的管路加装电伴热装置(确保功率适配,避免过热损坏),若预报低温持续时间长,可提前排空部分非必要管路内的水样,防止结冰胀裂管路;雷电来临前,需检查浮标防雷系统,确保避雷针、接地装置连接正常,测试防雷模块性能,避免雷击损坏数据传输设备或传感器。此外,需提前备份浮标站历史监测数据,将重要参数同步至云端存储,防止恶劣天气导致本地数据丢失。 恶劣天气期间的实时管控需聚焦设备安全与数据保障。强风、暴雨天气中,需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实时观察浮标姿态(如倾斜角度、位置变化),若浮标出现过度倾斜(超过安全阈值)或位置漂移,需判断是否启动应急回收程序(如通过远程控制启动备用动力装置调整位置,或安排船只现场回收),避免设备随波漂流损坏;若无法实时回收,需关闭非必要耗电设备(如部分辅助传感器),优先保障核心监测模块(如 pH、溶解氧传感器)与数据传输系统运行。低温冰冻天气中,需实时监测保温部件与电伴热装置工作状态,通过远程数据查看管路温度,若发现温度低于冰点,需及时调整电伴热功率,防止管路结冰;若浮标出现局部结冰,需避免强行破冰(防止损坏传感器),待天气转暖后再进行处理。雷电天气中,需暂时关闭无线数据传输模块,改用存储模式记录数据,待雷电活动减弱后恢复传输,避免雷击通过信号线路损坏设备,同时密切关注浮标供电系统,若出现电压波动,及时切换至备用电池供电。 恶劣天气后的恢复工作需快速有序开展,缩短监测中断时间。天气稳定后(如风力降至安全等级、暴雨停止、冰冻融化),需优先安排人员乘船对浮标站进行现场检查:检查浮标锚系系统是否完好,若锚链断裂或锚碇移位,需重新固定锚系;检查舱体内部是否进水,若发现积水需及时清理并烘干电路,测试各模块通电情况;检查传感器、管路是否损坏,如发现水样管路堵塞,需用专用工具疏通,传感器若出现数据异常,需进行现场校准或更换。对于数据恢复,需将浮标本地存储的数据与云端备份数据进行比对,补传中断期间的缺失数据,若部分数据无法恢复,需在数据报告中注明中断时段与原因。同时,需对浮标站进行全面维护,如更换老化的密封条、修复受损的保温层、重新校准防雷系统,确保设备恢复至最佳运行状态,为应对后续恶劣天气做好准备。 此外,需建立恶劣天气应对预案与演练机制,定期(如每季度)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应对演练,模拟强风、暴雨等场景下的设备防护、应急回收、数据恢复流程,提升人员应对熟练度。同时,根据每次恶劣天气后的设备损坏情况与应对效果,优化防护措施(如调整锚链强度、升级保温材料),逐步完善应对机制,提高湖泊浮标水质监测站抵御恶劣天气的能力,保障长期稳定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