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溶解氧检测仪通过电极膜片实现水中溶解氧的选择性渗透与电化学信号转换,膜片长期使用易因污染、老化或破损导致检测偏差,规范更换膜片是保障仪器监测准确性的关键。需明确更换周期判定标准,遵循 “准备 - 拆卸 - 安装 - 验证” 的标准化流程,确保更换操作高效合规,符合水质监测技术规范要求。 一、膜片更换周期的判定 膜片更换需结合使用工况与性能衰减特征综合判定,避免盲目更换或超期使用。基础更换周期参考:在常规水质(清洁水体、水温 5-30℃、无大量油污与悬浮物)下,膜片正常使用寿命为 3-6 个月,需在此周期内完成更换;若检测水体含高浓度悬浮物、油污或腐蚀性物质,污染物易附着膜表面堵塞渗透孔或腐蚀膜材质,更换周期需缩短至 1-2 个月。性能衰减判定标准:当仪器出现测量值与标准溶液偏差持续超过 ±5%、响应时间延长超过正常范围 1.5 倍(如原响应时间 3 分钟,现超过 4.5 分钟)、零点漂移频繁(24 小时内漂移量超 0.1mg/L)时,即使未达基础周期,也需立即更换膜片。此外,日常巡检中若发现膜片表面出现明显划痕、破损、鼓包或附着难以清洁的污染物,需直接更换,防止膜片失效影响检测数据。 二、更换前准备工作 更换前需做好设备、耗材与环境准备,为操作安全有序奠定基础。设备方面:关闭在线溶解氧检测仪电源,断开电极与主机的信号连接线,拆卸电极固定支架,将旧电极放置于专用托盘(避免膜片进一步损伤);用无尘布清洁电极接口与主机连接端,去除残留水渍或污垢,检查接口是否存在腐蚀或松动,必要时用无水乙醇擦拭清洁。耗材准备:选用与电极型号完全适配的原装膜片,确认膜片包装完好、在有效期内,无褶皱、破损或变形;准备电极填充液(按仪器说明书配制,确保纯度与浓度达标)、无离子水(用于清洁)、专用安装工具(如膜片压环扳手)、一次性手套与护目镜(避免填充液接触皮肤与眼睛)。环境要求:更换操作需在洁净、干燥的环境中进行(温度 15-25℃、湿度≤60% RH),避免粉尘、水汽污染新膜片;若在现场更换,需搭建临时防护棚,隔绝风吹、雨淋及水体飞溅干扰。 三、标准化更换操作流程 更换过程需严格遵循步骤,避免操作不当损伤电极或影响膜片渗透性能。第一步,旧膜片拆除:佩戴一次性手套,用专用扳手轻轻拧下电极顶部的膜片压环,取出旧膜片与残留的密封圈,注意力度均匀,避免刮伤电极内部的贵金属阴极与阳极;用无离子水浸湿的软棉片,轻柔擦拭电极膜片支撑座表面,去除残留的填充液、污染物与老化密封圈碎屑,确保支撑座无杂质、无划痕,晾干后备用。第二步,新膜片安装:取出新膜片,检查膜片表面是否平整、无气泡,将配套的新密封圈套在支撑座凹槽内(确保密封圈无偏移、无扭曲);将新膜片缓慢覆盖在支撑座上,使膜片中心与电极核心部件对齐,避免膜片褶皱;用专用扳手顺时针拧紧膜片压环,力度需适中(以膜片无松动、无变形为宜),过紧易导致膜片破损影响渗透,过松则可能出现填充液泄漏或外界水体渗入。第三步,填充液加注:按仪器要求剂量抽取电极填充液,缓慢注入电极内部(避免产生气泡,气泡会阻碍电化学反应),直至填充液液面达到电极刻度线(通常与膜片内侧平齐);安装电极帽,确保密封良好,倒置电极 1-2 分钟,观察是否有填充液渗漏,若渗漏需重新检查压环松紧度与密封圈状态,必要时重新更换膜片与密封圈。 四、更换后验证与后续维护 更换后需通过性能验证确认电极状态,并做好后续维护,保障检测精度。性能验证:将更换膜片后的电极重新安装到检测仪上,连接信号线路并通电,预热 30 分钟;用已知浓度的溶解氧标准溶液(如饱和溶解氧标准液、零氧标准液)进行校准,校准后测量标准溶液浓度,若测量值与标准值偏差≤±3%、响应时间恢复至正常范围,则更换合格;若偏差超标,需检查膜片安装是否规范、填充液是否足量,必要时重新更换。后续维护:更换后首次使用的 24 小时内,每 6 小时记录一次检测数据,观察数据稳定性;日常使用中,每周用无离子水清洁膜片表面(去除附着的悬浮物与油污,避免堵塞渗透孔),每月用标准溶液校准一次电极;若检测水体污染严重,需增加清洁频次(如每 3 天清洁一次),延长膜片使用寿命。同时,记录每次膜片更换、校准与维护信息,纳入设备档案,为后续更换周期优化与故障排查提供依据。
|